片幅

如果有上論壇觀看相機相關的網站,一定會常常聽到"片幅"這個名詞
尤其是所謂的"全片幅"、"APS-C片幅"之類的名詞

其實"片幅"說的就是底片的大小,在數位的時代就是指"感光元件"的大小
感光元件又有"CCD"和"CMOS"兩種

一般所謂的"全片幅"指的就是和大家以前經常使用的底片尺寸一樣大的135片幅,其感光元件大小為36×24mm。

由於數位晶片的發展,在成本和體積上的考量
一般消費型的數位相機大多使用面積小於1"的CCD或CMOS;比較常見的有:1/3.2"、1/3"、1/2.7" 、1/2"、1/1.8"、2/3"等。

在專業用部分則依各家的策略而有不同的感光元件大小:
(1)28.7×18.7mm,1.3x 裁剪率Canon 自家開發的規格,
(2)1.5x裁剪率(即該感光元件*1.5後等於135元件的尺寸),這規格有相當多的廠商支持如 Nikon, Sony, Pentax;
(3)22.2×14.8mm 1.6x 裁剪率,Canon主導;
(4)20.7×13.8mm 1.7x 裁剪率,Foveon設計,Sigma採用;
(5)18.5×13.5mm 2x裁剪率,由4/3聯盟提出,主要有Olympus和Panasonic。




參考資料:http://www.digital.idv.tw/DIGITAL/Classroom/MROH-CLASS/oh7/index-oh7.htm

片幅的大小在實際拍攝時的影響有幾個:
1.畫質:這應該是在數位時代才有的副作用,因為CCD或CMOS在不同的大小中塞入一樣的畫素,造成的結果就是散熱不易而容易產生雜訊。

2.景深:這我只知道片幅越大,景深越淺...也就是說小DC通常拍不出主體清楚背景朦朧的照片,而單眼可以的原因之一!!

範例:可以看到差不多的半身人像照片,因為片幅不同,其散景也不同
小片幅:Panasonic FZ-20


大片幅:olympus E-300